实验室简介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是37000cm威尼斯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的依托实验室,实验室随着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五十年的建设历程。实验室原属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95年前名为西安37000cm威尼斯),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是交通部第一批设立的重点学科。2000年4月,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三校合并,组建37000cm威尼斯,隶属教育部。2002年1月37000cm威尼斯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也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工作和水平
2002年度,在教育部、交通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以特殊地区道路、道路建筑材料、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等为特色,承担了国家、省、部委重点课题和广泛的横向合作项目,共新签科技项目合同74项,合同额4941万元,其中在2001年基础上再次承担国家西部交通科技项目17项,已经成为承担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的主力军;实验室在研科技项目12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重点课题66项,横向合作项目57项,当年到位研究经费3352.2万元。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14篇(见附表),其中国内重要刊物96篇,出版教材、专著3册,批准专利5项。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西移,公路建设将面临着更多具有区域性特点的难题,国家在“十五”期间将投巨资支持西部高速公路交通科技研究。实验室凭借长期建设所形成的特色研究基础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环境,重点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尤其是针对山区、旱区和寒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特点,开展路基路面典型结构、路用材料改性、高边坡工程防护、山岭区公路水毁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实验室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部分初步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公路建设项目,起到了重要技术指导作用,尤其是为西部大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行业好评。
“大粒径碎石路基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是本实验室承担的2001年度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号200131881243),研究经费236万元。经过2002年度研究,已取得重要许多研究成果,并已应用于工程建设实际,效果良好。本项目系统研究坚硬岩石类的大粒径碎石路基填筑过程中的施工控制技术,包括大粒径碎石材料的工程特性,施工压实机械的选型与动力性能规定,压实机械的功率与碎石粒径及压实厚度间的对应关系,压实工艺的控制要求,压实质量的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据此,提出我国大粒径碎石路基的施工工艺控制技术、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大粒径碎石路基修筑的技术水平,满足西部山岭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大粒径碎石路基施工控制技术的迫切需求,并且可以为全国山岭区公路建设中的大粒径碎石路基施工控制提供依据和指导。
“山区公路防排水评定方法与抗水灾评估指标的研究” 是本实验室承担的2001年度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号200131881234),研究经费185万元。经过2002年度研究,已取得重要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暴雨洪水对山区公路造成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方法,提出了山区公路各类承灾体暴雨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及相应的评估指标,并已部分应用于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效果良好。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在编25人,非在编2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及高工26人,11人获博士学位(博士后2名)。有公路工程、建筑材料、岩土工程、固体力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研究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包括: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获得者3人;霍英东基金获得者1人;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交通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他们承担着道路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实验室一直注重研究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国内学习、国外进修和研究工作磨炼,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专业配套且稳定的科学技术研究队伍。2002年度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17名,博士研究生42名;毕业硕士生83名,博士生23名,1名博士后出站。
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本年度我室接待外国专家来访14人次、国内专家来访10人次,我室研究人员出国访问3人次、国内讲学8人次。对外多次承接重大科技服务,比如西—潼高速公路检测评价、西—铜一级公路检测评价、甘肃白—兰高速路面施工配合比设计等。2002年在西安承办第七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实验室在学术和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国内公路交通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有一定声誉。
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总的基本思路是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设立学术委员会,开展设备有偿使用制度和提倡校内联合和对外开放,有力保证国家、省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公路交通人才。具体措施为: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下设若干学科组(室),各室设负责人1~2名;设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实验室重大事宜,定期审议实验室发展规划和研究方向、审定课题研究基金申请指南,评审开放课题和科研成果;制定并执行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初步做到了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实验室实行统一收费管理,建立专门的收费制度;实验室遵循联合、开放、流动的原则,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工作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和专家来室开展前瞻性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实验室拟设立开放课题研究基金,发布课题研究基金申请指南,由国内外学者自由申请,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议,择优支持。
为了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3名技术人员从事实验设备仪器方面的维修保养工作,对于实验平台及大型设备每年进行定期检修与维护,保证100%完好率;对于常规设备及时进行更新与维护,保证90%完好率。2002年新增设备25件,价值178.2万元,更新率为1.9%,投入率6.9%,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为51~92%。
实验室大事记
1.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2002年3月21日上午在37000cm威尼斯宾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同济大学许志鸿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顾强教授、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院周进川研究员、西安公路研究所范建华高工、37000cm威尼斯王秉纲教授、张登良教授、戴经梁教授、杨少伟教授;副校长马健教授、实验室负责人胡长顺教授、谢永利教授、沙爱民教授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讨论“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近期发展规划。
经过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意义重大,对实验室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很有必要。会议确定的实验室近期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实验室近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的五个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需进一步完善的试验研究条件、研究队伍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设想。
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
2002年9月26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评估。由教育部科技司张伯军副司长带队,赵仁凯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8人,对实验室进行了检查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坚持为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服务,特色鲜明;在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及西部开发项目中成绩显著;在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卓有成效;在队伍、环境、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更新维护方面成绩突出;实验室管理规范,运行良好。
3.西部项目管理中心陈国靖主任视察实验室
2002年8月10日,交通部西部项目管理中心陈国靖主任来我室视察工作,学校主管实验室副校长马建教授、实验室主任胡长顺教授等陪同,陈主任在听取汇报并参观实验室后,认为作为目前西部研究项目的主要承担机构,实验室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开展课题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可以提供可靠技术设备保障,并希望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良好条件,争取取得创新性成果,为西部开发做出更大贡献。
4.贝宁国家高教和科研部索萨部长访问
2002年10月25日,一行五人在教育部国际合作司、陕西省外事办公室、陕西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我校和实验室参观访问。参观了“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学校其他研究机构,校党委书记雷达、副校长刘伯权、实验室主任胡长顺教授等接待了索萨部长一行。索萨部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希望能与37000cm威尼斯和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欢迎我校和我室的专家、学者到贝宁去讲学和研究,贝宁国家高教和科研部将创造一切良好的条件。 索萨部长的来访,在增进双方友谊、扩大影响、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学术交流领域、推动留学生教育发展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教育部周济部长视察指导
2002年11月1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到我校视察工作,亲临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指导工作,周部长在听取了实验室主任胡长顺教授介绍并参观实验室后,肯定了实验室建设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绩,鼓励实验室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争取更多重大课题,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总的基本思路是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设立学术委员会,开展设备有偿使用制度和提倡校内联合和对外开放,有力保证国家、省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公路交通人才。
具体措施为:
1.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校长提名,经教育部同意后聘任。
2.实验室下设若干学科组(室),现暂设冻土工程室、材料结构与性能室、3S技术室、路基工程与灾害防治室和计算机仿真室,各室设负责人1~2名。由各学术梯队带头人担任。仪器设备日常管理责任到人。学术梯队成员参与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3.实验室设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实验室重大事宜,定期审议实验室发展规划和研究方向、审定课题研究基金申请指南,评审开放课题和科研成果。
4.实验室实行统一收费管理,建立专门的收费制度。所收费用主要用于设备日常维护和新设备的引进与开发。
5.实验室将遵循联合、开放、流动的原则,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工作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和专家来室开展前瞻性研究工作。
6.实验室拟设立开放课题研究基金,发布课题研究基金申请指南,由国内外学者自由申请,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议,择优支持。